感覺,豐田對電車的理解,多少是有點問題。
基本上他們每一次公布和電車有關的專利或者設計,都會被大伙當成笑話來看。
就比如,新勢力電車上常見的對外放電功能,在豐田的車上是這個畫風的: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想在車外用電?easy ,只需要從車里接一個插線板出來就好了呢!
別說,我上大學的時候給小電驢充電,就是從宿舍里飛一個插線板到樓下,就是突出一個樸素的違規(guī)。
給充電口做一個對外放電功能很難嗎喂!
再比如,豐田自家的電車“驗證碼” bz4x因為續(xù)航不太理想所以老被吐槽,因此他們前一陣針對這個問題搞了一次OTA更新。
你以為內(nèi)容是通過BMS策略的調(diào)整優(yōu)化充放電邏輯?不。
是把每天兩次的快充限制提升到四次!
掉電快?多充就完事了!好一個解除封印,快充次數(shù)增加會影響電池壽命是只字未提啊。
還有這個需要花兩萬選裝的太陽能充電板,一年算下來,竟然能省三百多塊的電費呢!
也就是說你得開上51年才能把選裝的錢省回來,真就“一車傳三代,人走車還在”唄。
就在最近,豐田為了讓他們的混動車型開著更有樂趣,甚至搞出了個混動車型的手動變速箱。
原理呢,就是往自家的THS混動里加了個手擋的離合器,不僅可以切斷發(fā)動機的動力傳輸,還能繞過電控,讓駕駛員控制車輛的動力輸出。
用上這玩意以后,大概率會讓混動車型變得不那么省油。
因為混動省油,靠的是讓發(fā)動機的轉速保持在效率最高的區(qū)間。這事要讓駕駛員自己定,效率肯定沒有電控來得高。
所以說白了,這個混動手波就是犧牲了效率,換來了樂趣。
不過仔細想想,這玩意也不算特別離譜。
畢竟像是 GR 雅力士和 GR86 上的手擋,也是公認的頂級手感。
混動版本會有什么樣的體驗,我還真挺期待。
相比之下,給電車做手動擋這件事,就顯得有些抽象了。
因為電車的一大特點,就是 tm 不需要變速箱也能輸出峰值扭矩,可豐田在去年早些時候,愣是整了個給純電動車裝手動變速箱的專利。
和混動版本不一樣的是,純電版本并沒有離合器的結構,只是通過電信號模擬出幾個檔位。
說白了,這個專利就和電子表還得用旋鈕調(diào)虛擬指針一樣,
純純就是圖一樂。
這還不是槽點最多的部分。為了讓這個手動擋用起來真像個真家伙,豐田還想出了一系列放眼整個車圈都極其炸裂的點子。
就比如,油車上的手動變速箱,本質上就是通過不同的檔位在有動力和跑得快之間做選擇。
檔位越高,在相同轉速下車子就跑得越快,但力氣越小。反之亦然。
電機則不太一樣,只要電壓給足,它從一開始就可以輸出最高的扭矩。
當車速越來越快,在達到某個臨界值后,扭矩會慢慢下降。也就是前一段時間里賊有力,而后突然就泄了。
這也是電車加速巨快但后勁不足的最大原因。
乍一看,這功率曲線和手動擋八竿子打不著,所以在電機上硬加手擋肯定是行不通的。
于是,豐田就想出了一個鬼點子,那就是通過控制電機的輸入電壓來控制電機的扭矩,模擬出手擋的感覺。
也就是故意不讓電機達到最大扭矩,像這樣:
你別說,確實和手動擋的曲線非常像啊。
動力怎么輸出的問題解決了,那手擋的另一個靈魂:離合踏板要咋辦呢?
豐田的鬼才工程師此時再次上線,直接透過現(xiàn)象看到了本質。
咱是不是在踩下離合踏板的時候踩油門車也不會走,那就是相當于踩離合=車子沒動力。
既然是這樣,就只要做一個假離合踏板,然后在踩它的時候,讓電機沒有動力好了!
只有在踩下假離合、完成換擋、抬起假離合以后,電機才會在不同檔位的扭矩范圍內(nèi)工作。
這腦回路,直接給我干沉默了。
絕,真的絕。
不過,雖說想法非常genius,但我問了一圈身邊的手擋車主,他們似乎都對這玩意不太感冒。其中一個老哥是這么說的:
“手波迷人的前提,是能聞著汽油味。”
想想也是,當我們在山上開著手擋車開心過彎時,最讓人享受的部分其實不是換擋本身,而是能聽見愛車的發(fā)動機在每個檔位下不同的聲音,能感受每一次換擋頓挫以后性能的變化,甚至像降檔補油這種小動作,都充滿了樂趣。
說白了,開手動擋車,是一種能夠感受到愛車完全受到自己控制的、多感官的愉悅。
可電車手波呢,除了有換擋的動作,別的都沒法實現(xiàn)。甚至每次換擋,還得限制電機的功率。
而手擋最初,就是為了最大化發(fā)動機出力才誕生的,簡單粗暴的給電車加上手波,不僅有種只學到表面的可笑,更有種舍本逐末的別扭感。
所以,想讓油車的樂趣延續(xù)固然是好事,但當電車黨、油車黨和手波黨看了都沉默以后,我建議電車手波這玩意,豐田還是再研究研究吧。
看完這么多騷操作,我覺得,豐田對電車的理解,好像是一種兩眼一摸瞎,啥都亂搞的狀態(tài)。
可按理來說,豐田可是能夠做出LFA、LC500h這種頂級汽車的傳統(tǒng)豪門啊,怎么就在電車這件事情上,看得還沒有國內(nèi)大部分新勢力品牌清楚呢?
我覺得主要原因,是豐田真的急了,急到只能用這些怪誕的設計來博人眼球了。
豐田為啥要急?
原因之一,是他從一開始就賭錯了。
一開始,豐田對新能源汽車的押寶是氫燃料電池,并想借著自己起步早的優(yōu)勢成為領頭羊。有一說一,他們在這方面也確實牛逼,牛逼到已經(jīng)有 Mirai 這樣的量產(chǎn)車型落地。
但可惜,因為發(fā)展氫燃料需要的基建成本太高,且車輛的碰撞安全性較低,除了霓虹以外,其他國家都選擇了鋰離子電池作為發(fā)展方向,供應鏈也都是朝著這個路線發(fā)展。
這時候的豐田,就和在高速路上逆行差不多了。就算后來反應過來想和大家一塊做鋰電車,可最后出來的成果大家也都能看見,簡直就是臨時抱佛腳,臨時抱佛腳。
可讓豐田更急的,是他們的電車被自家的油車拖了后腿。而這,也是大部分油車巨人正在面臨的問題。
在電車發(fā)展以前,油車內(nèi)卷到最后其實拼的就是誰能用更小的排量做出更高的性能,也就是在卷熱效率和經(jīng)濟性。但在電車鋪開以后,一夜之間就有無數(shù)性能賊強但能耗賊低的車型出現(xiàn),油車卷了好幾年的瓶頸,一下就被突破了。
10-20萬價位的家用車,直接就是一個變天。巧的是,豐田的主戰(zhàn)場也在這。
這時候,那些油車底子薄的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們,很容易就能重新起號主攻電車。但像豐田這樣的油車巨頭,如果猛的一下推出啥啥都比油車好的電車,那就相當于是把自己經(jīng)營了數(shù)十年的油車帝國推向了生死邊緣。
所以不只是豐田,像BBA等車企,對待電車的產(chǎn)品線,無論是造型、性能還是價格,都會刻意和油車保持一定的相似性。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家媒體對他們有車的測評,最多的評價就是,
開著很有油車的感覺。
所以說到底,他們就是想逃避電車領域的直接競爭。
然而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有跡象表明,這只是沒啥作用的緩兵之計罷了。因為在去年全球賣的最好的汽車里,頭幾名中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特斯拉的身影。結合前一陣南北大眾的國內(nèi)銷量首次被比亞迪超過,那些看似不可一世的油車巨人們,
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站的不太穩(wěn)了。而留給他們的時間,大概率也確實不多了。
所以,聽我一句勸。放棄昔日的榮光,放棄用油改電偷換概念,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新勢力們好好打一仗。
不然,以后可能就只能在電車手波這種樂子專利的新聞里,看見你們的身影了。
關鍵詞: